作者|張念超
原標題|消費理性回歸,渠道社區化發展
最近國家提出了大力發展社區店的號召,將加大通路社區化的進程,也迎來了一波店面格局調整潮。從年初到6月底,沃爾瑪關停了至少15家店,有人寫了一篇題為《沃爾瑪贏了世界,輸給了時代》的文章對其進行分析,道出了大商業的苦衷。另一件事件是蘇寧易購收購家樂福中國,許多人一方面對於家樂福惋惜,同時更多的是對合作的祝福。 電商收購實體,也說明電商的發展發生了新的變革,從傳統到新主張是趨勢。
無論是社區百貨公司,或是社區蔬果店,都對大型商超產生了衝擊。
一是社區店經營理念的升級,甚至超越了商超的理念;
二是便捷化,拉近了消費的距離;
三是商場的採購成本優勢正在被貨款拖欠、租賃上漲、人員負擔對沖,價格失去競爭力;
四是社區店店主大多是小區住戶,本身帶有社群性,又增加了早餐和快遞代收業務,增加了社交性;
五是百貨商品集中採購的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現代的生活模式,新鮮、少量、多批次成為了趨勢。
2019年除了房價的上漲,就是生活資料的價格上漲幅度最大,而且又很少被感知,因為我們大多數人不是生活物品的採購者,例如豬肉、水果和蔬菜。這些是生活的必須品。相對必須品來說,其他物品的價格都在回落。第一是需求的慾望少了;第二是消費理性了,追求的變了;第三當然是錢賺的少了。
未來的商業,隨著消費理性的變化和追求的升級,機會主義越來越少,市場靠的是硬實力。對多數人來說,創業的收益也大幅下降,職業收入逐漸趨中,中間階層成為消費的主力。對消費者來說,最大的成本之一可能就是時間成本,時間的效率也決定收入和社會的階層,這也推動了通路社群化的發展。
談到通路社區化,我們不妨留意一下小區的五金店。我們社區的五金店從小區交付開業後一直存在。其實,這個社區十年來基本上沒有人裝潢了,五金行還能生存下去也有自身的道理。當然,其經營範圍也從原來的五金擴大到了陶瓷、衛浴、燈飾、電器品類等。這也說明了建材從專賣到合營、從市場到社區是一種必然趨勢。
消費變化,通路幾經變遷,最終通路是服務於消費。 消費便利化、社群化是趨勢,通路的社群化也是方向;不過也有另一個方向,品牌材料化的集中供應。 最近,大家討論最多的除了終端生意蕭條外,就是商場特別是大型商場的轉型和撤店。這是常態化現象,未來一拖多的專賣+社群的佈局模式值得關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