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西部瓷都」夾江是我國傳統大型建陶產區之一,高峰時期擁有120多家建陶企業,310條生產線,再加上週邊與之接壤的樂山峨眉山市,眉山丹棱縣、東坡區、青神縣(統稱為「泛夾江產區」),陶瓷企業分佈更密集,產業規模更龐大。
但2017年,夾江縣委會、縣政府正式印發《夾江縣陶瓷企業“退城入園”實施方案》,要求在2017—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的陶瓷企業“退城入園” ,再加上「煤改氣」、「環保督察」等產業政策,拉開了夾江建陶產業調整與轉型的序幕。
2020年,借助“陶業長徵”調查契機,《陶瓷資訊》實地走訪觀察,歷經三年時間的“轉型陣痛”,夾江陶瓷煥然一新——行業人士說,夾江陶瓷品質提升顯著;供應商說,夾江陶企信譽比以前更好;經銷商說,夾江的大板、岩板質優價美,走在了行業前列;而據《陶瓷資訊》調查統計,夾江是2020年全國技改生產線最多、產能擴張最快的產區之一。
煤改氣、退城入園後
泛夾江25家建陶企業徹底退出
截止2020年11月14日,四川省建成建築陶瓷生產企業112家,建陶生產線186條,陶瓷磚日產能247.72萬平方米(年產能約7.7億平方米),陶瓷屋面瓦(含配件)日產能666.8萬片。其中夾江產區擁有60家建陶企業、93條生產線;泛夾江產區(含夾江、峨眉山、丹稜等鄰近產區)擁有85家建陶業者、135條生產線。
「2017年,夾江仍有98家陶瓷企業(含配套),這之後經歷了至少'煤改氣'、'退城入園'、環保督察三次陣痛,到現在只剩下60家陶瓷廠,其中1家2019年已經停產。歷過去3年的整治,2019年後開始恢復平穩發展。
2017年,夾江縣實施「煤改氣」工作,由於地處氣源地,有充足的氣源可滿足陶瓷企業生產及氣價較低,僅在當年4月就完成了「煤改氣」。完成「煤改氣」後的夾江縣,實施階梯氣價,即用氣量越大,氣價越低,最低可至1.75元/m³。
位於夾江經濟開發區的天然氣管網,為夾江陶瓷業者提供了充足的氣源。
不惟夾江縣,丹棱縣也於2017年實施“煤改氣”,於2018年初全面完成改造,至此,上述泛夾江產區實現天然氣全覆蓋。不過整個四川,由於地處氣源地,氣價穩定且價格相對較低,因此改用天然氣對企業造成的負擔遠小於其他瓦斯產區。
相對於“煤改氣”,“退城入園”對泛夾江陶瓷產業而言,則是“傷筋動骨”的一次挑戰。 2018年,夾江縣正式推動「退城入園」工作,涉及漹城鎮、黃土鎮、甘霖鎮、甘江鎮、順河鄉、木城鎮44家陶瓷等工業企業。寧安全介紹,「退城入園」實際關停陶瓷企業38家,其中包括部分配套企業。
除此之外,泛夾江產區因經營不善、市場因素等原因關停企業5家,截至2020年底,停產近2年的陶瓷企業3家,大多集中在丹棱縣。比較2017年「陶業長徵」研究數據,泛夾江產區共減少25家陶企、31條線,目前泛夾江產區僅剩85家(含分廠)陶瓷企業正常經營。
泛夾江地區已關停的陶瓷企業。
摘除低階低質的「帽子」
在新興品類上「彎道超車」
隨著全國大部分建陶產區陸續推行「煤改氣」等產業治理措施,經過「煤改氣」、「退城入園」風波後的泛夾江產區,儘管企業數量有所減少,但產區影響力得到了顯著提升。
過去3年,峨眉山金陶、米蘭諾、索菲亞、華宏、廣樂等一批產區領軍企業均透過多種方式擴充產能,另有多家陶瓷廠被更優質的企業租賃經營,泛夾江陶瓷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。憑藉氣源優勢,且透過設備改造、技術升級、品質升級,成功突圍。
「我們改天然氣比較早,陣痛已經過去了,現在新建、改造的都是大窯。整體上先適應了市場,隨著其他產區陸續改氣,四川的競爭力慢慢提升了,現在我們的普通產品可以賣到廣西西部、湖南、湖北,這些以前都是到不了的。拓寬了銷售半徑。
近幾年,夾江地區新建、改建了大批現代化生產線。
「2017年之前,同質化很嚴重,比價格,然後拼成本高低,在市場上就形成了夾江陶瓷是低檔產品的印象。」寧安全對夾江2017年前後泛夾江產區的變化深有感觸。
在產品結構上,泛夾江產區仿古磚、瓷片、拋釉磚、古建青瓦等傳統產品生產線在過去3年間萎縮明顯,2017年仍有11條生產線的拋光磚更是全面退出泛夾江產區。其中拋釉磚生產線從2017年的35條萎縮至21條,但仍是泛夾江產區的主導產品。
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泛夾江產區產品創新步伐加快,緊跟流行趨勢,改建、新建大/中/薄/岩板風潮興起。目前泛夾江產區已建成大板(750×1500mm以上)、薄板、岩板線15條,中板線9條,仍有多家企業在建或規劃待建大/薄/岩板線8條。此外,還有瓷質拋磚、地舖石、透水磚等特色產品,進一步豐富了泛夾江產區的產品類型。
盛世東方岩板生產線。
據了解,峨眉山金陶、盛世東方、簡優、建中等一批岩板/薄板的先行者,已在市場上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力。
「以前我們做普通產品,只能全部做西南、西北市場,而現在我們做全國、全世界的市場。」李金根介紹,該公司自2013年起生產薄板,到2020年峨眉山金陶已全面改建6條大板/岩板/薄板,透過開拓家居市場,兼顧裝飾領域,大大提升了產品價值和擴大了市場空間。
能源、人工是優勢
面向全國招賢納才
儘管目前泛夾江陶瓷產業與全國大多數產區相比,具備能源、人工、配套等成本優勢,2019年以來發展勢頭良好。但在研究中,不少企業反映,目前的泛夾江產區需要持續發展提升,仍面臨不少挑戰與限制。
首先是周邊雲南、貴州等地區陶瓷產業崛起,當地憑藉原材料優勢以及燃煤優勢,以低價佔領了當地市場,對泛夾江產品銷售半徑造成一定衝擊。
為利用當地優勢,並輻射週邊市場,陸續有泛夾江企業外出建廠。光是2017年以來,就有包括米蘭諾集團投資興建貴州華興瓷業、峨眉山金陶在宜賓江安興建2條拋釉磚線。此前,已有多家泛夾江企業在湖北、新疆、雲南等地投資租賃或新建陶瓷廠。
其次,泛夾江缺乏優質原料。據悉,目前當地的大/薄/岩板等高端產品,生產原料幾乎全部從外地採購,生產成本因此高居不下。
再者,人才流入少。 「人才是關鍵,有人才才有出路,夾江現在需要優秀的生產管理人才、研發設計人才、市場推廣人才。」索菲亞集團總經理餘楊認為,目前泛夾江地區所需的各類人才主要依靠企業儲備和產區內部整合,缺乏外部人才流入,這是夾江持續發展提升遇到的一個瓶頸,這需要企業和政府共同努力,不僅要留住人才,還要想法設法引進人才。
結語:
2017年以前,「夾江陶瓷低階低質」的產業印象、「拋光磚不能出川」的市場限制…成為夾江陶瓷發展揮之不去的硬傷,但在2020年「陶業長徵」調查過程中,湖北、湖南等周邊省份的陶企紛紛表示,近兩年夾江陶瓷發展進步很大,甚至對週邊省份的陶企銷售形成了較大衝擊。
在外界看來,夾江陶瓷「突破式發展」的原因主要有:
一、使用天然氣生產後,產品品質顯著提升;
二、對市場及趨勢產品的反應速度較快,岩板、大板、中板、厚磚等新品的推陳出新速度走在行業前列,在新興品類上實現「彎道超車」; p>
三、「退城入園」後,一批低階低質陶企被淘汰出局,產區形象煥然一新;
四、「疫情」對夾江陶瓷發展有推波助瀾作用,2020年初夾江陶瓷復工復產早,搶佔了一部分其它復產晚的陶瓷產區的市場。
(文章轉載自陶瓷資訊)